□李晓星
最近有两则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讨论。
一则是争议事件。千万粉丝博主何同学在微博上分享的一段“成长心得”引发网络轩然大波。他说,过去面对网约车司机的好评请求时,会口头答应但事后遗忘,如今则会直接拒绝,除非服务真的很好到我想打好评的程度,并称这是“锻炼真诚和勇气的方式”。
一则是暖心新闻。一群观察细致、共情能力强的年轻人,在网络上掀起“给保洁阿姨一个休息空间”的讨论,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发起倡议、线下策划关怀行动,将保洁员群体的生活状态推入公共视野。
这两则对比鲜明的新闻,引发大众的思考:我们该如何对待弱势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共情能力有多重要?
先从何同学说起,从默默无闻的学生,到名利双收的网红,站得高了,却未必看得更远,反而可能摔得更重。重看来时路,何同学正是通过一键三连加好评起家的,在成功之后却以“直接拒绝好评”克服“讨好型人格”,显然是单方面考虑自己的情绪,忽视了普通劳动者的生存处境。再看何同学与苹果总裁在西湖边的谈话,不难窥见一个媚上欺下的嘴脸。
从“哪‘李’贵了”的李佳琦,到“你们00后不是要整顿职场吗”的羊毛月,再到拒绝给好评的何同学,这些靠着普通人发财起家的网红们,已经高高在上,与普通人难以共情了。
而在另一则新闻中,“保洁员休息室不该是厕所最后一格”的话题备受关注。从电视台主持人到在校大学生再到普通网友,越来越多的人挺身而出,为保洁员争取一间休息室。大家的共同努力,让保洁人员从“厕所最后一格”里走出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可以干干净净、安安心心地吃一顿饭。这背后是人们对每一份职业的接纳与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互相理解与守望相助。
消除双重标准的傲慢,呵护守望相助的温暖,当更多普通劳动者被看到、被善待,我们的生活将更加温暖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