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越南将在胡志明市举行纪念南方解放、国家统一50周年大典包括阅兵式和群众巡游在内,参加人数约1.3万人。
4月25日,中国国防部官网发布消息,4月下旬至5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抽组仪仗分队,赴越南参加越南纪念南方解放50周年庆典活动,充分彰显和传递两国两军深厚友谊与互信。这也是被誉为中国最帅“天团”的解放军仪仗队首次赴越南展现风采。
中国人民解放军方队参加越南纪念南方解放、国家统一50周年庆典的阅兵游行预演。
据CCTV国际时讯报道,25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118名官兵抵达越南胡志明市,并于当晚与当地参加50周年庆典活动的受阅部队一起彩排。
“同志加兄弟”,中越传统友谊历久弥新
1975年4月30日,越南爱国武装力量发起统一祖国大决战——“胡志明战役”的最后一战。先头部队攻入前西贡政权“总统府”,抓获伪政权首脑,迫使其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标志长达14年的越战结束,被分割21年之久的越南南北两方实现统一。4月30日也成为越南的解放日,也称为再统一日,是越南的官方假期。
中国是世界上首个承认并同越南民主共和国(现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建交的国家,越南是东南亚第一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双方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始终并肩战斗、相互支持。同时,今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对中越关系而言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在这一历史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应越方邀请,参加越南国家统一50周年庆典活动,也再度彰显中越老一辈领导人缔造的中越“同志加兄弟”传统友谊。
毛泽东与胡志明共同缔造了中越“同志加兄弟”传统友谊。(资料图)
两军合作为中越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
进入新时代,中越两党两国领导人又共同确立了中越命运共同体。本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成为今年中国元首外交的“开篇之作”,对中越关系的传承发展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
直新闻注意到,中越两国发布的联合声明中重申要打造更加务实的安全合作支柱。联合声明提到,防务安全合作是中越关系的支柱之一,为巩固两党两国战略互信作出了重要贡献。
双方同意,加强两军高层和各层级交往,发挥好边境国防友好交流活动、防务安全磋商等机制作用,加强两国军队在政治工作、人员培训、战略研究、联合研究等领域交流合作,加强国防工业、军舰互访和联演联训合作,继续加强在医疗卫勤、联合国维和及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深化边防合作,就边界管理加强协调配合,开展陆地边界联合巡逻,鼓励两国边防部队建立友好关系。加强边境地区友好交流。发挥北部湾海域联合巡逻机制作用,开展好北部湾联合巡逻,深化两国海军和海警合作交流机制。
有了两国间的顶层设计,中越两军的交流近期不断升温。据国防部发布,4月16日至17日,国防部长董军与越南国防部长潘文江共同主持中越第九次边境国防友好交流活动,并举行会谈。17日,中越第38次北部湾联合巡逻圆满结束,巡逻为期2天、总航程200余海里,中越双方共派出4艘海军舰艇参加。
中越第38次北部湾联合巡逻。(央视报道截图)
而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赴越南参加庆典活动,也将此轮中越两军交流推向新的高度。
“中国排面儿”—解放军仪仗队的前世今生
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它从诞生到发展壮大,始终贯穿着一场场重大的外事活动。
解放战争初期的1945年10月,美国五星级上将马歇尔以美国总统杜鲁门特使身份来华“调解国共军事冲突”。为在延安迎接来访的马歇尔,党中央特地指示驻南泥湾某团组织一支仪仗队。从全团精选500名年轻、精干、姿态好的战士,编成3个连,组成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支仪仗队。1946年3月4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陪同马歇尔在延安机场停机坪检阅了这支仪仗队。
1946年3月,我军首支仪仗队在延安接受检阅。(资料图)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6月29日,公安部队首长签署命令:在警卫一团范围内挑选优秀士兵,组建仪仗队,初期为营级编制。三年后,仪仗队升级为包含陆海空三军元素的解放军三军仪仗队。1986年,仪仗队进一步升格为“解放军仪仗大队”,达到了团级规模。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起,三军仪仗队中首次有了女性官兵的身影。
在很长时间里,解放军仪仗队主要出现在国家重大庆典和外交活动中,所以他们的形象就代表着国家的“排面儿”。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华。当时中美两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机场内没有红地毯,也没有欢迎群众。于是,由371人组成的仪仗队,更显得引人注目。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与周恩来握手。(资料图)
为了这次历史性的外交活动,周恩来总理向全体外事工作人员下达了“以礼相待,不卑不亢,不冷不热,理直气壮,不强加于人”的指示。
不卑不亢就是要求所有接待人员既要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尊严,不自卑,又要热情,不失礼节,充分显示我们从来就是仪礼之邦。不冷不热,就是不组织群众欢迎,但要加大仪仗队阵容。
说句题外话,当时,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主要通过三种规格来执行迎送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高级将领的重大国事活动和仪仗司礼任务。最大阵容由151人组成,队长一名、旗手一名、副旗手两名、队员147名,用来迎接外国首脑。第二种规格是由127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用来迎接外国军队的高级将领,第三种规格是由101人组成的单军种仪仗队,用来迎接外国军队的单军种司令。
由151人的方队变成371人,排面由原来的50人延长到120人,这支接待尼克松的仪仗队规模,在我国可谓空前绝后,规格极高。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在周恩来陪同下检阅解放军三军仪仗队。(资料图)
尼克松在呼啸的寒风中与周恩来走上检阅台。在《星条旗永不落》和《义勇军进行曲》伴奏下,尼克松踏着节奏鲜明的步伐走过。371名中国士兵黑亮的眼睛目光灼灼地注视着他,这目光里透着尊严,透着友好,透着不卑不亢。这一幕也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经典,其背后既有历史纠葛的微妙博弈,也有大国礼仪的经典呈现。
走出国门 展现“中国排面儿”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合作越来越多,三军仪仗队的司礼任务量也随之增加。特别是步入新世纪以来,三军仪仗队官兵也开始走出国门。
为庆祝独立200周年,墨西哥在2010年9月15日和16日举办庆祝活动。为此,墨西哥政府邀请了中国、美国、俄罗斯、巴西等16个国家的仪仗方队参加阅兵仪式。这是我国三军仪仗队首次海外亮相。
2010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首次走出国门参加墨西哥独立200周年庆典阅兵。(资料图)
2013年和2023年,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又两次受邀参加墨西哥举行的庆典活动。此外,解放军三军仪仗队还以不同形式和规模,受邀参加过意大利、委内瑞拉、巴基斯坦、白俄罗斯等国的庆典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5月9日,俄罗斯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中国军人首次参加了俄罗斯红场阅兵。
2015年5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参加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红场阅兵。(资料图)
此次红场阅兵,也创下了历史之最——不仅是我军派出人数最多的一次,更是当天红场阅兵式上,受邀各国中规模最大的一支仪仗队。102名官兵的整齐划一,成为了阅兵式上的一大亮点。
在红场阅兵的舞台上,三军仪仗队的官兵们不仅展示了精湛的正步技艺,更在礼仪和语言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准备。他们学唱了俄语歌曲《喀秋莎》,深入学习了如何运用恰当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传达敬意与尊重。这些细致入微的准备,无不体现了中国军人的威严与文明形象。
还有不到两周时间,俄罗斯将迎来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俄方已经预告将举行盛大的红场阅兵式。时隔十年,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会否再次走上红场阅兵的舞台,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丨林潇
排版丨郑志佳
编辑丨刘莹
审校丨杨颖
监制丨李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