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读创今日荐书 | 材质为何是“时间之物、有温度之物”?

时间:2025-05-12 20:53:00 浏览: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艺术材质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演变的?

如何理解“材料”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

作为美术史家巫鸿编著的“中国材质艺术”丛书之一,《时间与温度》这一辑的内容包含了有包浆的古物、绘有图像的“长幡”、漆器、树木的“瘿”,还有当代艺术家尹秀珍对不同类型的材质的探索。

《时间与温度》

[美] 巫鸿 编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5年4月

巫鸿表示,编辑出版“中国材质艺术”丛书的一个目的,是把“材质”这个观念逐渐灌输进人们的意识中去,成为观赏和思考艺术品时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方面。之所以有这个必要,是因为常规美术史教育和研究主要关注艺术品的内容和形式,前者是图像志和图像学的范畴,后者是风格分析的对象。材料虽被提及,但多被看成是艺术品的基本物质存在,只有转化成图像和风格才能传达意义和美感。但就如他在“中国材质艺术”丛书简介和各辑前言中反复说明的,艺术品的材料不是中性的原料,而总是在文化、审美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层次上发挥主动作用,因此将之称为“材质”——既是材料也含有质量,同时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

巫鸿介绍,沿循前三辑的体例,《时间与温度》这一辑中的五篇文章继续涵盖从古到今的跨度,同时不断增加所讨论的材质种类,引入更多的研究角度和观念。在他看来,朱良志的《时间之物:关于“包浆”的思考》为本楫的“时间与温度”主题定下了基调。“包浆”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概念,指包括家具、器物的诸种古玩和艺术品,历经世代传承,经人反复摩挲,在表面形成的一层似有若无的物质,给人带来特殊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用朱良志的话说,“包浆是岁月留下的,是自然气息氤氲的,更是人之体温浸润出的”。有包浆的古物因此可说是时间之物、有温度之物,时间和温度是理解这种特殊“文化材质”的核心因素。

巫鸿指出,本辑的第二篇文章,黄闰雅的《愿望的形象化:敦煌莫高窟的长幡及其材质性》转而对一组具体的古代作品进行近距离研究和思考,但背后隐含的也是一些重要的宏观问题。这项研究的对象出自著名的敦煌藏经洞,她思考了作为宗教供品的织物的文化价值,特别是绘有图像的“长幡”在材料、特征、制作、展示及运动方式等方面的特性。施纯琳的《有温度:中国19世纪漆的材质与化变》以“有温度”作为文章标题,是因为在一次与江南漆雕艺人的交谈中,她的对谈者如此形容“漆”这种材质的特殊吸引力,而她由此进行的思考则意在找到研究漆器的新的角度,从创作者的视角和经验出发去考虑材质和艺术表现的关系。贾薇的《瘿:从树上附赘到器上美纹》这篇文章根据古代文献和故宫博物院的丰富收藏,讨论了不同种类的瘿木工艺品,从种类和来源到应用和美感,提供了至今对这一材质最深入的论述。而在《生命的痕迹:尹秀珍手中的旧衣服和混凝土》这篇文章中,巫鸿把视点集中到尹秀珍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近二十年间的若干重要作品,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产生环境和艺术观念,重构她的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