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晚饭桌上,儿子大声宣布,明天早餐在外面吃。他将地点定在了新近开市的特色文化街上本地有名的早餐店。妻子听后表示反对,我也不赞同。因为前几天我们刚在那里消费过。儿子却不容置疑,态度坚决地说:就这么定了,不要再说了。见此,我做出了让步,但我也提出了我的条件,就是适可消费,不要浪费。
在我们家,一家三口的早餐基本上是在家吃的。没有特殊的理由,我们不在外面吃早餐。我问儿子在外面吃有什么理由。儿子说没有理由,就不能吃个早点了?想想也是,何必将生活搞得那么繁琐与程式化?
第二天早餐后,我才知道这天是母亲节。儿子也揭开了谜底,怪不得他昨晚那么坚持。这让我心有微澜,原来儿子是在以这种方式表达他的爱呀,而我们差点掐掉了他表达爱的机会,不禁想起一些不太远的往事来——
儿子今年25岁,两年前大学毕业后进了本地的一家国企。他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时,就瞒着我们给我和他妈妈买了衣服和鞋。为此自然招来了我们一顿“责骂”,但骂归骂,心里却是暖的。他不辩解,只是催我们试穿,说头一回给我们买东西,不知道大小合不合适。试穿下来,就像我们亲自买的一样,衣服合身,鞋子合脚。他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我就纳闷了,衣服可以按身高体型来买,鞋子的尺码大小不一,他又是怎么掌握的?原来,他在买之前就已做了功课,头天晚上偷偷将他妈妈的鞋底用笔在纸上拓了样,买我的鞋时他说只要他试穿一下就知道大小行不行。拓印买鞋,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见过母亲用旧报纸剪出的鞋样来。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天晚饭时,儿子说从下月开始,工资他只留几百块钱作零用,其余全部上交。有了零用钱,他晚上下班回家,隔三岔五地带点吃食回来。诸如豆腐干子、烤鸭、面包等,他还专门给他妈妈买了豆奶粉。犹记得他第一次带回烤鸭,吃饭时,他抢先下手,夹起鸭腿放在了他妈妈的碗里。他妈妈明显地愣了一下,习惯性地要搛给他。我阻止说:“儿子给你的,你就吃吧。”这以前鸭腿都是留给儿子的,他的举动出乎我的意料。我暗自感叹:“儿子不一样了。他把对我们的爱隐含在这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我发现,整个晚饭过程中,他妈妈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年年初,他自作主张地给我换了新手机,以致我用了六年的手机不得不“退役”。不仅如此,他还给我和他妈妈每人又各买了一双鞋。我问他哪来的钱?他说:“绩效工资发了,这次我自己做了回主。”我仍有些心痛花出去的钱,嗔怪他花钱大手大脚,好几千块钱的开支,说花就花了,为什么不提前说一声。他说:“对你说了,就一样也买不成了。再说你那部旧手机早就应该‘退休’了。”我退一步说:“新手机你用,我用你的旧手机。”他说:“那不行。不要争了,我就是给你买的。”他的态度坚决得不给人留余地。
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明白了:家庭是制造爱的地方,也是收藏爱的地方。爱不全是宏大叙事,它往往就隐藏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但再微小的爱,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需要有出口。孩子给予我们的爱有时很平常,看似微不足道,也不经意,但无论怎么说,只要是孩子给予的爱,都值得我们高兴地接受、珍视与收藏。爱不仅是给予,也是接受。接受对方的爱,也是一种爱。但有些遗憾的是,由于生活经历与感受不同,往往我们一边渴望着孩子的爱,一边却又以节省惯了的习性或某些思维定式拒绝着孩子给予的爱。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爱我们,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表达爱的机会,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阻止着他们爱的表达,不仅带来代际关系的紧张,也伤了孩子的心,并且易给孩子造成错觉:父母不需要我们的爱。实质上,他们的爱绵密而温馨,一旦表达出来就是那么温暖与感人。但愿做父母的都能在日常中体悟子女所给予的爱,给他们以爱的表达机会,然后满怀欣喜地去接受那份温柔与体贴。同时,在心里默默祝愿他们平安幸福快乐与健康,永远做个有爱心的人。
(作者为安徽安庆市民)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之“养儿育女”,欢迎来信分享为人父母师长的你在孩子成长路上经过的风景和领悟的道理。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朱道平
责编 温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