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江上,全球首款L4级无人驾驶游船驶入如画风景中,以科技赋能绿美文旅;在腊圃村,创新模式正将墟市人气转化为经济动能;在从化,土地发展的潜能被激活,文旅软实力和产业硬实力同步提升。放眼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以下简称为“引领区”),从增城的碧波游船、热闹墟市,再到从化的产业园区,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故事同步上演,为广州“百千万工程”建设写下最新注脚。
增江美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通讯员 林园轩
智驾船带你游“最美增江”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增江,游客不仅能体味古诗中的意境,也能体验科幻小说的未来。
最美增江游项目增城段起于初溪拦河坝,向北延伸至与龙门县交界处,全长54公里,是引领区重要发展廊道。去年12月,随着最美增江游项目一期正式启动,全球首款L4级无人驾驶游船也在增江上启航,以科技力量支持引领区绿美文旅品牌建设。
近日,记者踏上这艘智能游船“漾”——它没有传统游船的驾驶位与乘客位,外形酷似一个“球仓”,分为室内和室外空间,拥有270度的开阔视野,让增江美景尽入眼帘。
“正式对外运营以来,游客预订都是爆满的。无人驾驶游船既有新科技、又有大空间,且设有卡拉OK和茶点,非常受欢迎。”增城区资产集团副总经理王耀辉表示。
他还透露,在更长远的未来,无人驾驶游船或将联动其他无人驾驶业态,用无人驾驶小巴在岸上接驳游客,在空中用无人驾驶载人飞行器观光,实现海陆空三位一体发展。
增城区聚力打造“一江两岸”,以增江为主要空间脉络,集聚特色资源要素,塑造展现岭南特色山水乡村风貌的流动风景线,以打造最美旅游公路、最美增江游为抓手,将沿途景点串珠成线,推进“百千万工程”稳步向前。
墟市人气流量变经济留量
“朝阳门里的古街巷,樗树掩映着老祠堂”“油条虾堆梦里飘着香,繁华的墟市熙熙攘攘”……一曲《招贤山下腊梅香》,唱出了增城小楼镇腊圃村的悠久历史和墟市繁华。
腊圃村是增城北部生态产业区中规模最大的行政村,已有860余年历史,依然人气兴旺。几乎每天清晨,都有附近商贩、村民到这里售卖土特产,吸引了大量游客来体验“趁墟”。小楼镇腊圃村党委书记赖锡明介绍,腊圃村总人口约7000人,每天来趁墟的人流量至少1万多人次,比本村人口还多。
如何把人气“流量”变成经济“留量”?近来,腊圃村探索“国企+村集体”和“租金+营收”增值收益合作模式,建设腊圃村农贸商业项目(一期),总投资4000万元。同时,通过外立面整治提升,盘活村内112间闲置商铺,带动现有121家商铺发展,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60万元、项目范围内村民增收约700万元。此外,腊圃村还通过打造大刺鳅养殖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基地,每年带动村民增收1200万元。
近日,记者在腊圃村体验了一把趁墟的快乐。各种商铺之中,一家“虾堆春卷油煎粽”的老店人气尤其旺。这款小吃能追溯到明清时期,至今坚持现炸现吃,香气扑鼻。50多岁的赖克梅告诉记者,她从记事起就在做虾堆了,大家都喊她“虾堆妹”。
村民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在从化黄溪村,一座古色古香的幽静园林掩映在浓郁树影中,仿佛世外桃源。建于1998年的博雅山房,是广州园林食府的先行者,去年开启了民宿服务,逐渐成为一个集山水田园文旅于一体的综合体。
山房的发展也带动了乡村的蜕变。黄溪村党支部书记马冠国介绍:“我们一直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进行对接,精心实施村企结对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村企结对帮扶的作用。”
马冠国表示,黄溪村通过筹集公益资金投资启萌滨水生态园项目,探索“公益惠民”经济,使闲置校舍焕发教育功能,让荔枝林变成村民公园,让水浸农田变成种粮与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的湿地公园。曾经普通的村落,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不断提升文体旅“软实力”的同时,从化也在修炼实体经济“内功”,做强产业“硬实力”。
太平镇区东侧、毗邻中新广州知识城之处,高埔创智谷启动区——东升云谷智造城的生产线正在测试运行,日后将为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输送高性能砂浆等绿色建材,并形成集绿色建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的产业集群。
如何用好“知识”资源、盘活土地资源?高埔创智谷定位为产城融合共享区、绿色经济示范区,正通过新开发整理、原有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等方式,全力推动与中新广州知识城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产业落户,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创新园、特色产业园。
先行启动的东升云谷智造城,由广州市建筑业链主企业广东东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额约23亿元,将致力于推动绿色建材行业上下游产业链融合集聚发展,建设集研发孵化、生产制造、产业服务、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华南绿色建材全产业链基地。
东升控股集团总裁赖志光介绍,园区今年5月整体建成投产,明年达产满产之后产值约12亿元。目前,园区已吸引中国铁建、马贝建材、树根互联等企业进驻。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