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天地,任由万物纵情生长。而到了处暑,万物由外化的生长,转为内化的成熟。在二十四节气的“候应”中,有两项与粮食作物相关。一个是小满三候的“麦秋至”,另一个就是处暑三候的“禾乃登”。前者代表夏收,后者代表秋收。处暑时节,高粱、棉花、枣、梨、蒜、瓜纷纷成熟。
谚语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处暑的“处”是停止、隐退之意,指暑热之气到此结束。在古人看来,寒是冷的极致,暑是热的极致。到了处暑,并非天气不热了,而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终于过去了。此后,山东雨季基本结束,天气逐渐干爽,早晚温差变化尤为明显。
正所谓“处暑秋梨最养人”,眼下,滨州阳信县10万亩鸭梨陆续成熟上市,圆润饱满的梨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梨农忙着采摘、分拣、装车,一片热闹景象。近年来,阳信县聚力梨产业品质升级,引进“媚梨”“新梨七号”等新品种。目前,全县鸭梨年产量20余万吨,带动产值超过9亿元。
除了吃水果,中国很多地方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并留下“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的谚语。作为全国肉鸭养殖生产第一大省,山东的聊城、滨州、临沂等地都是规模较大的肉鸭养殖区,神仙鸭子、四喜鸭子、御府鸭块等名菜可谓经典。
由于处暑在时间上与中元节接近,山东一些临水的地方,有放河灯习俗。此举最初是为告慰亡灵、报父母养育之恩,后又加入祈祷亲人安康、稻谷丰收的寓意。再后来,观赏娱乐色彩渐浓,演变成民间游艺活动。彩纸做的莲花灯,西瓜皮做的瓜皮灯,萝卜剜空制成的萝卜灯,荷叶插蜡烛而成的荷叶灯,用豆面捏制的面灯……各种河灯顺着水流而下,如同银河里的点点繁星,让人沉醉其中。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作品简介: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至此时节,暑气渐退,气温开始变得凉爽,但荷花依然盛开。荷花池中,两只鸳鸯戏水,寓意和和美美,一切都刚刚好,正所谓“清荷秋叶起,处暑正微凉”。
作者:李洪光(威海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乳山剪纸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处暑,暑热终结者。在这炎热逐渐退却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解释:“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如此表达,言简意赅。处暑,即为“出暑”,标志着盛夏的热浪正式谢幕。
时至处暑,暑气消退正是人们畅游郊野出游赏景的好时节今天,一同打卡山东的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寻一处“天然氧吧”,觅一份自然野趣,一起畅快“森”呼吸!
昆嵛山位于烟台、威海两市交界处,为胶东第一高峰。相传蓬莱、瀛州、方丈三座仙山均是由昆嵛山衍生而来,素有“海上仙山之祖”之称。
到大山寻得一份宁静,去森林觅得一处绿意。在这里,听着虫鸟鸣唱流泉叮咚,瀑如珠落风过林喧,声声悦耳。浅溪边、树荫下、阴雨后,溪流潺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绿叶遮蔽温柔清新的小径踏进去有种无分寒暑、步步清凉的感觉。
(大众新闻记者 唐晓宁)
山东地区有句民谚——“处暑酸汤灌,秋虎不下山”,意思是在处暑时节,如果喝了酸汤,就能有效抵御“秋老虎”的余热,通过适当的饮食调理,平安健康地度过夏秋之交炎热反复的时期。
处暑,正值黄渤海开海季,是海产肥美的时节。从8月20日中午12时起,山东小型张网渔船结束休渔。9月1日,全省所有类型渔船都将出海作业。随着小黄花鱼、刀鱼、梭子蟹、皮皮虾等第一网渔获物陆续上市,山东胶东地区在处暑前后常吃的海鲜酸辣汤,便有了绝佳的时令食材。
胶东渔民偏爱的海鲜酸辣汤,汤底有其独特灵魂:用小黄花鱼骨熬奶白高汤,沙丁鱼干提鲜,蛤蜊原汁增咸。刺激味蕾的酸辣味,其“酸”是将清甜的烟台苹果醋,兑进醇厚的即墨老黄酒,这样一来,酸味既没有山西陈醋那样浓烈,又增添了丝丝果香;“辣”则来自莱州羊角椒晒干碾粉,荣成海带芽增海洋鲜辣,使得辣中带有焦香。
在汤底上,胶东各地有自己的“味蕾秘籍”。蓬莱派:放海参丁增贵气,临出锅泼海胆酱;荣成派:加新鲜无花果丝增甜,酸辣里透果香;青岛派:狠撒青岛啤酒代替部分水,麦香中和酸冽,就着烤鱿鱼吃更地道。
汤中海鲜“三剑客”分别是蛏子皇、笔管鱼、天鹅蛋。长岛蛏王去壳留肌,肉柄如白玉簪,滚汤三秒蜷曲成圈,脆嫩爆汁;青岛红岛笔管鱼切花刀,遇热绽成麦穗状,吸饱酸辣汁后似迷你触手炸弹;威海乳山天鹅贝厚切片,嫩度介于鲍鱼与象拔蚌之间,嚼感十足。食材火候误差不过5秒,全靠渔民眼力掐表。
这一碗时令海鲜酸辣汤,“酸”是苹果醋里坠落的秋果,“辣”是椒粉中晒干的盛夏,“鲜”是开渔季扑进碗里的第一网浪涛,体现了山东人“靠海吃海”的地域特色,背后是渔家人顺应天时来调理身体的智慧。而且,研究表明,苹果醋中的酵母菌与海鲜氨基酸反应,生成类琥珀酸,能够提升鲜味;处暑时节,海水温度适宜贝类糖原储备达,肉质最为甜脆。
处暑到,秋意浓。让我们用一场舌尖的“暴风骤雨”,逼退季节交替的黏糊与彷徨吧!
(大众新闻记者 王鹤颖)
处暑至,暑气渐收,秋意初显。此时天气由热转凉,昼夜温差增大,养生重点需从“夏防暑湿”逐步过渡为“秋防燥、健脾胃、敛神气”。
饮食上当注重“润燥健脾,少辛增酸”。宜多食清热生津、润肺养胃之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等柔润之品,可搭配山药、薏米、莲子、南瓜等健脾益气食材煮粥煲汤,为入秋打好基础。尽量少食姜、蒜、辣椒等辛辣烧烤之物,以免助燥伤阴,加重身体负担。
作息应逐步调整为早卧早起,顺应阳气收敛之机。适当延长睡眠,避免熬夜,有助于缓解秋乏。此时天气忽凉忽热,尤其早晚温差明显,应及时增添轻薄外套,防止凉气侵袭关节和脾胃,俗语说“处暑寒来”,防寒需从此时起步。
中医认为,秋在五脏属肺,在志为悲,情绪易有低落之忧。处暑时节可通过散步、慢跑、八段锦等平缓运动调畅气机,也可借静坐、听音乐、深呼吸保持心态平和。午后适当小憩或闭目养神,亦有助收敛神气、减轻疲劳。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季节交替,养生贵在适时而变。愿您顺应自然,缓步迎秋,身心俱安。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见习记者 刘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