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赤水市两河口镇大荣村,土墙木屋与整洁村道相映成趣,庭院花草点缀其间,圈养家禽欢鸣声声……
村民唐永和正手持扫帚清理院道,用铁锹平整沟渠淤泥,指着门前规划整齐的“微菜园”说:“以前这里是垃圾堆,现在种上花花草草和蔬菜,环境好了,自己住着也舒畅。”
90岁的吴老太太热情招呼游客,刚从山上挖来的一大背篓竹笋的村民吴大哥笑着分享:“路通了,生态好了,竹木、家禽、生态鱼都成了‘金疙瘩’,一年收入七八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幕和美乡村画卷,正是两河口镇创新实施“123+N”治理体系的具体成效。具体来说,“1”即围绕建设和美乡村一个目标,“2”即拓展环境整洁和乡风文明两个内涵,“3”即抓好整治重点、整治内容、整治路径三个方面,而“N”即多措并举统筹推进。
今年,该镇以“两清”塑形、“两改”提质、“两治”优境为契机,围绕“建设和美乡村”的总体目标,构建起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机制,通过系统化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与文明乡风建设。
在治理过程中,该镇精准锁定景区、民宿等关键区域实施靶向治理;建立涵盖环境提升、设施改造等28项任务的清单化管理机制;将40公里公路沿线和景区周边作为重点整治区域,累计清理乱堆乱放点位466处,完成332户卫生厕所改造。
通过“关键少数”示范引领,村支书、党员户率先改造庭院圈舍,构建起“政府统筹+干部示范+全民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并依托该镇临近赤水丹霞5A级景区的优势,同步推动发展庭院经济,引导村民种植观赏花卉、养殖生态鱼禽,形成“一院一景、一户一业”的文旅融合新业态。
在此基础上,该镇还推行“文明积分制”,将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步推进的“文明细胞”工程培育出27户文明农家、10位乡风带头人,还有1人荣登“新时代的贵州人”。
从环境整治到文明蝶变,从生态守护到产业变现,两河口镇用“123+N”的创新密码,打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编辑 陈颖
二审 吴浩宇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