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残疾人就业帮扶,是新时代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日前,国办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促进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对残疾人而言,就业不仅是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方式,更是获得社会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残疾人就业帮扶政策持续发力,残疾人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残疾人就业质量稳步提升。2022年,国务院出台第一期三年行动方案。3年间,我国累计新增164.8万名残疾人就业,就业率提高4.8个百分点。
仍需看到,我国现有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残疾人就业率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很多残疾人尽管拥有成熟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个人素质,但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与残疾人能力相匹配的岗位较少、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意愿不高、工作场所无障碍设施缺乏……种种因素阻碍了残疾人的就业之路。
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帮扶,有赖于政府扶持、部门协同、市场推动、社会参与。《方案》覆盖了关键就业领域和残疾人大学生、农村残疾人、盲人等重点群体,提出了10项具体行动。从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排到企业助力,从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到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益保障,一条条精准有力的举措为残障群体平等参与劳动力市场、共享发展成果保驾护航。
近年来,得益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残疾人在新就业形态中的活跃度显著提升。云客服、工单审核、智能标注、短视频拍摄、有声书演播等新业态岗位以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便捷高效的工作方式,打破了传统就业模式的束缚,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方案》的出台既筑牢了困难群体的就业底线,又为能力突出者拓展了发展通道。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面临结构性压力的背景下,为残疾人拥抱新业态、拓宽就业渠道提供了强劲动能。
促进残疾人就业,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公平正义。新一轮三年行动已经开启,期待更多用人单位关注和接纳残障员工,逐步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和谐的就业环境。(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康琼艳)